百岛连心桥·委员有话说!聚焦老城有机更新
发布日期:2020-12- 03浏览次数:字号:[ ]

“在80年代的外岛人心中,文化街那是一个可以消遣和学习的所在”、“七十二台阶,那是一段念念不忘的独特记忆”、“老城虽老,但老城是有温度的”、“老城有机更新何时能落地?有无具体时间安排”、“洞头海岛文化如何在有机更新中加以保护、利用和开发”……

近日,洞头区政协和区融媒体联合打造的《百岛连心桥·委员有话说》电视访谈栏目,围绕老城保护利用与改造提升,邀请政协委员、社区居民代表与相关部门开展协商交流,为老城有机更新献计献策。

洪正金委员建议:老城有机更新前期谋划过程中,要处理好“上与下”、“加与减”、“硬与软”三个关系。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水、电、燃气等地下管网改造要一次到位,避免地面上道路频繁被开挖。处理好“加与减”关系,密集的老城拆迁后,重新注入新功能,不宜马上塞得满满当当,要给城市适当留白。处理好“硬与软”的关系,就是推进基础设施硬件更新到位的同时,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丰富文化业态,提升舒服度和幸福感。

陈秋菊委员建议:融入岛城记忆特点来改造,提升游客互动体验价值。一是定位特色民俗小吃街区打造文化街。将海岛人心中极具特殊意义的特色小吃包装推广,让它的仪式感、年代感、以及口感都能转化为本地人和游客心中惦记的那个地方,吸引更多人来消费。二是定位明清历史印记打造七十二台阶。建筑风格要朝着历史印记去定位,通过对外立面进行统一修复改造,挖掘街区文化内涵,重现老城记忆。在业态布局上,考虑把洞头特色的贝雕、石头画、蟹壳画、淘泥等本土的文化元素注入,让游客可买、可看、可听、可体验。三是定位花鸟集市打造烈士路活动圈。在烈士陵园周边建一个花鸟集市,把散落在连城大道、洞一中路口等地的零星摆摊点整合起来,集中管理。

“如何借鉴国内乃至国外的成功经验或案例,怎样来布局中心街区的休闲业态,让老城焕发生机呢?”陈群斌委员建议:合理布局老城商业业态,积极通过中心街商铺外立面改造和美化亮化,提升商业氛围,吸引本地消费者和游客都能坐下来煮茶听雨,同时要针对不同人群合理设计商铺卖点,让更多消费者能留下来消费,体现不同商业价值,重现老城活力和生机。

“老城有机更新,恢复曾经的繁华,老城街区的建筑立面、道路如何体现海岛风貌,体现洞头海洋文化特征”。陈坤沈委员建议:要打破以往修修补补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借鉴周边市区老城有机更新的成功经验,创新定位洞头老城街区的建设风格,对外立面进行全新改造,整体打造,努力成为网红打卡地,给这个区域的生活品质带来大的更新,尽可能打破一片,建创一片,形成更大格局,真正把中心街立面改造从文化的角度来植入,来保护、提升、发展,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老街周边交通不畅,停车困难,有机改造后,是否能给老百姓出行带来更好的交通便利”。张高永委员建议:要充分利用好老城周边停车场用地,结合老电影院拆建,进一步拓展停车空间。同时,老城有机更新后,中心街的管理要积极向温州五马街学习,在一定时间段内禁止包括自行车在内的一切车辆通行。

访谈交流过程中,来自老城区的居民代表也畅谈了对老城区有机更新的意见建议。她们中的大多数在老城区里生活了很多年,对曾经繁华的老城渐渐衰微,对洞头这座城市的变化与发展,她们看在眼里,想在心里。

社区居民许素艳: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因地施策,给老城人留住历史记忆,希望能尽早进行改造,恢复老城的繁华。

社区居民叶丽月:老城有机更新要积极融入花园洞头建设、乡村振兴规划以及非遗文化传承,让更多项目建设能在老城区落地,打造有文化有温度的街区。要直面问题改造,多听听社区群众的合理诉求,推动实现老城保护与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有机融合,应注重优化提升街区公共空间品质,深入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优化街区环境,补充便民服务设施,让小巷里的老居民都能过上现代生活。

访谈中,城发公司和北岙街道相关负责人就如何推进老城有机更新、重新激发老城街区的内在活力,实现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有机融合等内容作出了积极回应。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