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岙街道“民生议事堂”丨聚焦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题 共商消防安全治理良策 | ||||||||
| ||||||||
电动自行车因经济便捷,早已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普通居民的首选代步工具,然而充电难、充电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影响居民生活,更埋下消防安全隐患。近日,北岙街道政协委员履职小组依托“民生议事堂”平台,组织开展“聚焦电动自行车充电乱象,破解出租户消防安全难题”专题协商议事活动,汇聚多方智慧,共寻治理良方。 与会人员实地视察了风门社区风门嘉苑周边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现场查看“飞线充电”现状,详细询问公共充电桩布局密度、充电价格及居民使用体验等情况。专题协商会上,北岙街道通报了辖区电动自行车充电乱象及充电桩建设情况,区政协委员、村社代表围绕充电桩日常管理、布局密度、充电价格、安全规范及需求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意见建议。 区政协委员陈胜战建议,建立房东、租户、社区三方责任共担机制,将安全充电承诺书纳入租赁合同补充条款,对履约积极的主体给予正向激励;同时鼓励企业园区配套建设充电桩,给定电费补助满足员工需求,对屡教不改的违规行为则依法惩戒,形成“激励+约束”的治理闭环。 区政协委员褚淑贞建议,以需求为导向分层配置充电桩,在人口密集区域按“3:1”供给率加大建设力度,优先覆盖需求热力高的区域,避免资源浪费;针对不同场景灵活挖潜空间,如在小区边角、楼道间隙“见缝插针”布局,破解场地限制难题。 区政协委员张华华建议,明确单点充电桩安装规范,化解场地限制,“点穴式”满足关键点位需求;对公共充电桩实行峰谷电价,以优惠政策引导居民养成规范充电习惯;探索私人充电桩安装业务,适配非人口密集区域的个性化需求。 区政协委员杨燕辉建议,强化保障机制,增加经费投入,引导运营商购买充电桩财产险,覆盖雷击、水淹、人为损坏等意外维修费用,确保充电桩“有人建、有人管、有人维护”。 区政协委员陈青恭建议,重新开展充电需求调查,分层级配置充电设施的类型与密度,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见缝插针”布局,提升资源利用率。 村社代表陈企星建议,结合出租户分散特点,推广单点式充电桩,允许灵活建设以适配不同群体需求。 区住建局、区消防救援局、区供电局、区电信公司等相关单位负责人逐一回应,表示将梳理建议清单,细化落实方案。 会议强调,“民生议事堂”要推动问题从“看得见”“议得透”向“办得好”转变。相关单位要以此次协商为起点,多部门联合整治“飞线充电”,消除安全隐患,让电动自行车真正成为便利出行的“安全伙伴”,守护群众“居者有其安”的民生期盼。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