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协商建议
发布日期:2022-06- 27浏览次数:字号:[ ]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快共富花园建设的具体行动。目前,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我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取得了良好开端,但也仍面临优质服务供给不足、适儿化建设基础薄弱等系列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儿童友好服务供给有待优化。一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二孩政策实施后,尤其近两年来适龄儿童入学呈高峰态势,导致优质小学、幼儿园学位供求不平衡,属地生源面临摇号入学。同时,区内仅元觉、霓屿2所公办幼儿园开设托班,主城区尚属空白,存在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缺口较大现象。二是医疗服务供给不优。区人民医院每周仅有2天半时间开设专属儿科,且平常未设置儿童专属就医便捷通道;儿童门诊、输液、住院均与成人共用楼层或区域,存在交叉感染概率。三是空间设施配置滞后。我区现有1万多名低龄儿童,但与之相配套的休憩空间场所、设备设施等却严重匮乏,存在母婴室、第三卫生间点位设置不合理,老旧小区周边几乎没有儿童游憩场地及配套,教室缺少新风系统、午休桌等系列问题。

(二)儿童友好安全保障有待强化。一是交通环境适儿性不高。当前校园周边公共交通设置配备不够完善,部分人行道、斑马线、标识标线设置不合理,适儿性不强。二是校园安全防护存漏洞。近年来,我区发生多起校园欺凌、教师猥亵儿童等案件,多名儿童在相关事件中遭受不良侵害,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隐蔽化的校园伤害偶有发生。三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关注。当前社会环境下,受多重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呈现高发状态。学校、家庭、社会片面关注儿童身体、智力等方面的素质,而对儿童心理方面素质的培育缺乏足够重视。

(三)儿童友好参与共建有待提升。一是专业研究能力不强。我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多为参照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海岛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进的举措不够多,缺乏专业团队运作,与先进地区在儿童理念传播、理论研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二是资源开发转化滞后。洞头作为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拥有海霞、海洋动物故事等儿童文化IP资源。但将资源转化为儿童产业效益、品牌优势等方面,却蜗行牛步,缺乏资本运作,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三是儿童需求考虑不足。城市建设主要基于成年人群的活动模式、使用需求,习惯于将儿童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附带问题考虑,相关政策听证会大多限定18岁以上成人报名参加,未能真正有效考虑儿童诉求。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一道民生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担负着对儿童未来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如何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挖掘潜力,努力建设有特色、可感受的儿童友好城市滨海样板,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工作建议

(一)完善儿童友好基础支撑。一是做足教育资源。根据辖区每年出生人口数量,提早预估需求,科学调整学位供给和师资保障。招引省市优质教育资源与区内流动、共享,增强普通学校师资力量,全面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供给,实现优质均衡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托社区提供普惠托育服务,特别是可以引入优质的3岁以下托育师资团队,例如市区的贝优托育等。二是做优医疗服务。对区内重点涉及儿童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区人民医院,开展合理的适儿化改造,建立儿童就医便捷通道,提升儿科住院病房和医院内部的儿童就诊环境。加强与省市医疗机构的联系,推进优质儿童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儿童医疗保障水平。三是做全空间设施。构建儿童友好生活圈,精准匹配不同区域儿童服务设施需求,合理规划图书馆、母婴室等布点。参照美国丹佛“见学地景”模式,为儿童设置随处可见的设施、建筑、游乐场等。充分发挥城乡空间不同环境特质,突出山边、海边等场所的自然教育功能,为儿童游憩提供空间载体。提质改造学校软硬件设施,为教室安装空调及新风系统、改造教室交互式多媒体、推广午休桌等等,进一步优化学生在校学习环境。

(二)筑牢儿童安全防护屏障。一是改善儿童安全出行体验。优化校园、图书馆、公园等儿童主要活动场所周边道路安全交通设施,改造提升周边人行道,试点彩色斑马线、地面彩绘标识,为儿童划定独立、连续的步行空间,营造安全的道路环境,提供舒适的出行体验,创造有趣的出行空间。二是做强校园安全防范。加强儿童经常活动场所安防监控系统建设,消除监控盲点和死角,高效保障儿童安全。开辟不记名举报欺凌、猥亵等不良行为通道,并建立家长沟通机制,畅通部门协作,加强不良行为处置力度。严格执行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和从业禁止制度,建立侵害儿童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严厉打击侵害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重视儿童心里健康教育。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及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配备和培训,完善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建设,鼓励专业社会工作者面向儿童及其监护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效,落实规定课时(每两周1课时)。重点关注中小学生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障碍,普及实用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急救技能,促进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早期识别、干预和康复。

(三)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水平。一是深化专业研究能力。整合儿童发展各领域专家资源,加强儿童友好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成立儿童友好专家委员会。开展儿童友好常态化研究和重大专题研究,为儿童优先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高质量咨询意见和专业技术支持,形成我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学术成果。二是探索资源开发转化。依托洞头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深度融合亲子度假、户外运动、赛事嘉年华等文旅产业,加快投用青山欢乐岛、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等场所。培育游、学、乐等为一体的研学教育产业,发展紫菜采摘体验游、军旅体验、贝雕亲子研学等主题文化项目,构建儿童文旅产业品牌。大力培育海霞、东海贝雕、海洋动物故事等本土儿童文化元素,推动影视动画制作,打造全国知名品牌IP,将特色文旅资源转化为儿童产业经济发展新动能。三是完善儿童参与机制。将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新建项目及城市更新项目严格落实儿童友好各项配建规定及设计要求。适当调整区内相关听证会参与年龄限制,为儿童参与提供机会。举办儿童友好系列品牌活动,为儿童提供学习、实践、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提升儿童参与能力和水平,向社会公众普及推广儿童友好理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