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农村违建物 规范引导需先行
发布日期:2015-02- 02浏览次数:字号:[ ]

随着“三改一拆”、“ 无违建县”创建工作的全面推进,我县城乡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变。最近,县委、县政府还相继制定出台了一些涉及违法建筑分类处置的相关政策,但由于源头上仍缺乏有效约束和规范引导,一些违建物随着当下新一轮农村住宅拆旧建新热潮而附带产生,亟待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一、规范引导滞后引发的问题

由于相关部门对农村自建住宅房前屋后的基坎、围墙等构筑物,未有相对明晰的政策条文规定,事前缺乏规范引导,事后对已形成的违建物处置难度往往较大,导致了许多工作上的被动。主要问题有:

(一)形成挡道路障,埋下交通安全隐患。

目前,在农村自建住宅审批中,相关部门给出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都仅仅是针对住宅建筑物单体而做出的严格管控,却往往忽视了对住宅建筑物单体以外的一些附属构筑物的规范引导,导致一些基坎、围墙等构筑物建设杂乱无章,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乡村道路、绿化带等市政项目有序推进。

一些超范围垒砌的围墙、基坎等构筑物往往成为挡道路障,给过往群众和车辆带来极大不便,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如,东屏街道绕中仑巷往东屏中心小学方向的道路,是车流、人流较为密集的路段,沿路的一些老宅拆旧建新后,有的村民占用路基边沟砌起基坎和围墙。过往车辆不但要注意避让来往的学生和行人,还要时刻警惕超范围垒砌的围墙和基坎而造成的视线盲区。另外,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消防车、急救车等专业车辆更是无法第一时间顺畅进入事故现场。

(二)影响公益项目推进,埋下政策处理隐患。

由于事前缺乏明确、细致的规范引导,一些住宅拆旧建新过程中,除住宅建筑物单体严格按照规划许可而建外,大多数村民都习惯性地将产权外的空地尽可能地“圈进”自家房前屋后,而住宅旁边的乡村小道却依然是小道小弄,这些都给以后道路拓宽等公益项目的推进埋下了政策处理隐患。

近年来,因涉及村民超范围垒起的家门口或基坎等构筑物占用土地归属问题引起市政工程项目纠纷不断、上访不断。如,三盘公路的人行道、绿化带不得不因村民住宅附属构筑物的阻挡而成了“断档”工程;又如,个别村民因半屏通村公路涉及村民家门前路基权属问题连年上访,这些都应给我们提前做深做细相关工作敲响警钟。调查发现,当前,有的通景公路沿线村民还在超范围建设庭院和围墙,相关部门并未及时介入并做好引导。如,惠民村沿线通景公路与环岛公路交界路口,一户群众正在紧挨绿化带堆砌假山式的围墙,不但凸现出巡查机制不够完善和规范引导滞后的弊端,而且更是给今后该通景公路的拓宽和绿化美化埋下了政策处理隐患。

二、规范引导需先行的建议

以上问题,凸显出对群众住宅房前屋后构筑物事前做好规范引导的重要性,为此建议:

1.及时修改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农村村民自建住宅用地规划和用地管理,将自建住宅涉及驳坎、围墙、化粪池等构筑物占用土地情况纳入管控范畴。在村民住宅拆旧建新中,除住宅建筑物单体要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外,农村住宅构筑物建设应在保证满足稳固地基和防患地质灾害的前提下,不得影响市容市貌和乡村环境,不得阻碍交通、侵占公共绿地和邻里通道,不得侵占今后公共建设预留用地。同时在对农村违建物排查时,不能忽视对超范围垒砌的围墙、基坎等构筑物的排查和登记。

2.变被动为主动,增加规划许可前置条件。着手研究制定详细的群众不参与实施违法建筑的承诺书,并纳入今后群众向有关部门申请自建住宅时的前置条件,同时对已经取得规划许可并正在住宅新建中的群众,可将签署承诺书纳入群众申请土地证和房产证的前置条件,并重视做好原始档案资料的保存工作,为今后相关部门查处群众违建行为时提供更强有力的执法保障,使相关部门的执法在于理于法上更占主动。

3.实施分类管理,切忌一刀切。对围墙庭院等构筑物的管控要实施分类管理,切忌一刀切。可按涉及主要公路、次要公路、乡村道路以及景区沿线和非景区沿线等设置不同类别管控标准。如,可将城乡主要公路、通景公路、主要景区沿线等一定范围内,设为一类构筑物控制区范围。该控制区内严禁群众自建围墙庭院,若条件允许围墙围砌的,要引导做好与沿线整体规划相协调相统一,并严格规范好农村住宅延伸基坎等构筑物与主要公路、通景公路、绿化带等市政项目的无障碍对接。可将次要公路、乡村道路沿线等一定范围内,设为二类构筑物控制区范围。该控制区严禁群众超范围建设围墙庭院和超范围垒砌延伸基坎,并引导好农村自建住宅家门口基坎、围墙等构筑物与乡村道路、绿化带、消防通道等公益项目的和谐衔接。依次类推划定三、四类构筑物控制地段。

4、落实规划控制,做好政策引导。对于事关交通顺畅、市容景观、消防安全等方面重要地段和节点,要进行详细规划,并落实有效控制。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禁零散粗放式的拆扩建,鼓励提倡合资统建公寓式或多户联壁式的住宅;要将村庄规划与土地规划相衔接,不能原地拆建的,要制定优惠政策,以地易地,做好宅基地置换工作,避免拆旧建新添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